第一条案例:特发性震颤(颤症)经典案例
患者王某,性别:男年龄:52岁
主诉:右手震颤进行性加重4年,行动迟缓2年,加重1周。患者缘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静止性震颤,无肢体僵硬、行动迟缓、嗅觉减退等症,医院就诊,考虑帕金森病,给予多巴丝肼口服,具体剂量不详,症状较前好转,4年间患者右手震颤进行性加重,反应迟钝、表情减少、失眠、大便干,2年前患者出现行动迟缓、转身缓慢,自觉双下肢酸胀无力、抬腿费力,逐步调整多巴丝肼用量及加服普拉克索(来诊时为多巴丝肼0.克,日2次,普拉克索0.毫克,日2次),1周前患者自觉上述症状较前加重,严重影响生活,服用西药无效,去医院诊断为老年特发性震颤。
个人史:身高:cm体重:54kg?
吸烟史:无
饮酒史:偶尔饮酒
饮食情况:普食
二便情况:小便可,大便干,日1次
既往史:无
家族史:无?
入院诊察:右手震颤,多于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剧,自主动作减少,起床、翻身、转身等缓慢,颈肩部僵硬不适,双下肢酸胀无力,情绪急躁,口角左歪,纳尚可,寐欠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中医:颤症
西医:特发性震颤
辩证:肝风内动
治则:治宜滋肾平肝、镇静安神。
方剂:疏风平颤汤加减?
疗程:一诊:熟地*,盐巴戟天,麦冬,天冬,五味子,茯苓,炒白芍,砂仁,葛根,白术,火麻仁(炒),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炙甘草,30剂,一天分2次口服。二诊:震颤减轻,效不更方。三诊:复诊患者右手震颤较前明显减轻,抬腿较前有力,仍双下肢酸胀,情绪平稳,自主动作较前增多,颈肩部僵硬不适,口角左歪,纳尚可,寐欠安,小便可,大便干,日1次。舌暗红,苔薄*,脉弦细。患者仍双下肢酸胀,上方加木通,木瓜,祛湿通络。四诊:患者右手震颤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用4个月康复停药。
患者停药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自述,症状无复发,嘱咐平时的注意事项,告诫注意规律的生活饮食。停药后2个月后回访,患者自述一切正常。半年后随访,至今无复发。
提醒:本病患者多年高体虚,气血暗耗,血液运行不利,脉络血瘀,治疗当用益气化瘀,通络散结。早发现早重视早治疗。?
第二条案例:共济失调经典案例——健脑止萎汤
患者韩某,男,31岁。年7月29日初诊。近二年来,行路不稳,时常跌倒,下肢发冷,说话语言不清,不愿见人,眼光迟钝,呆似木偶,头重脚轻,经常烦躁,病情逐渐加重。血压18.6/13.3kPa,眼球振颤,团目则身体向两侧偏斜,偶呈不典型水平性眼震呈摆动型,上下肢共济运动不良,左手向右侧摇摆。心肺听诊、血常规、尿常规、脑脊液检查均正常。诊为小脑共济失调症。舌淡而润,脉象沉弱。[治则]温阳行痹,养血活血通络,祛寒止痛。[方药]*芪60克,桂枝10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牛膝15克,鸡血藤15克,茺蔚子10克,硃茯神15克,制附子10克,当归25克,干地*15克,桑寄生25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竹沥10克(兑入),活络丹1丸(化)。30剂后,双下肢发冷大减,虫行蚊咬感已除,睡眠好转,脉舌同前。原方去活络丹,继服30剂,行路已稳,闭目可站,但时间不能延久,说话较为准确,但欠流利,脉由沉弱转为有力。配丸药,休养继服:生*芪克,桂枝20克,牛膝25克,赤芍30克,白芍30克,桑寄生45克,干地*45克,当归54克,茺蔚子25克,制川乌15克,制草乌15克,鸡血藤25克,胆南星15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净地龙15克,肉桂15克,制附片15克,炙甘草10克。共为细末,加生姜汁30克,枣肉10克,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日服2次,白开水送下。半年后复查,一切情况基本正常,可作些轻工作,自己感觉无不适。按:本例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共济失调、四肢及全身无力,痿证多为热伤津液,阴血不足,损及肌肉筋脉,而本例显系里虚寒证,病由肾阳虚衰,风邪留着,以致寒凝血滞,筋脉肌肉失养而得,故以温阳化瘀祛风为法取效。[评析]小脑共济失调症相当于血痹证、痿证、跌蹶和风痱证的范围。本方用*芪扶气,桂枝通阳,附子温阳散寒为主,故重用之,当归、地*、白芍以养血,寄生、牛膝、茺蔚子、鸡血藤、赤芍补肝肾,坚筋骨,祛风湿,活血通络而又明目;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开发胃气并缓诸药之急,茯神以安神,竹沥滑痰通络,并配合活络丹,以助活血通络而除痹。从上观察,中医治疗本病,以补益脾肾之药为主,且其中不乏补益肾精乏药,诸如山萸肉、鹿角霜、阿胶、灵芝、熟地、从蓉、龟版之类。此既可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以治其振摇,又都是滋润多津之药,可补益脑髓,诚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成膏者,内渗于骨空,外溢于脑筋。”是钎对小脑病变而设,为治本之法。至于解痉镇静之药,如地龙、蜈蚣、全蝎、钩藤之类,虽亦有采用,但处于从属地位,本病系骨摇,毕竟不如抽搐之症严重。健脑止萎汤是北京同世堂医师结合自身几十年的治疗共济失调症的经验和以往大量治疗好的案例所处的经验方,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一人一方针对性治疗,效果不错!
第三条案例:眼球震颤是否可以解决呢?细看关于它的中医论治
眼球震颤是一种多为先天性的不自足且有节律性的眼球运动,多表现为水平型震颤,也有少部分是旋转型和上下型,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会随着年龄慢慢加重导致斜视弱视散光等情况严重甚至会导致失明。此病主要累及肝、肾、筋脉,肝肾阴虚是发病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风、火、痰、瘀疾病之标的根源所在。本病的发生,多与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肝肾亏损,目窍失养,约束失调而成。或平素肝血不足,风热之邪伤阴劫液,引动肝风,内外合邪上攻于目而成。亦有因自幼或先天性眼病,胎患内障、宿翳、目珠发育不全,而使眼珠废用,注视无力而成。
中药疏风平颤方案口服,每日一剂,早晚一次。药物组成:全虫、地龙、白僵蚕、防风、当归、丹参、葛根、山药、*芪等,其中,芍药、当归、山药、*芪、丹参、葛根等补气养血,活血明目,全虫、地龙、僵蚕、防风、葛根搜风祛风解痉。
真正的友情绝对不是交换关系。至少不是利益交换关系。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是有的,但绝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案例1
患儿,男,6岁,年3月初诊。
诊断:①混合性眼球震颤(双);②先天性视神经萎缩(双),③屈光不正(双)。裸眼视力右眼0.06、左眼0.04,验光不配合。
中医望诊
少儿气色红润,聪明可爱,语言尚流利,行为恐惧性迟钝,视物有明显代偿性头位,舌瘦质红苔薄白,脉弦数。遂给疏风平颤汤加减,服用3个月明显改善。后又连续服用2个月基本治愈。年8月追踪复诊,眼球震颤消失,病情稳定,无反弹。?
案例2
患儿,男,8岁,年12月初诊。
诊断:①先天性眼球震颤(双);②先天性*斑发育不全(双)。③屈光不正。裸眼视力:右眼0.2,左眼0.25;矫正视力:右眼+3.00DC×°→0.25,左眼+2.00DC×75°→0.3,注视物体时有代偿性头位。遂给疏风平颤汤加减治疗6个月,裸眼视力右眼0.6,左眼0.8-,矫正视力右+2.00DC×°→0.8,左眼+1.50DC×75°→1.0-,视野检查及OTC检查证明视功能明显好转。
讨论
眼球震颤为婴幼儿较常见眼科疾病,临床常可见伴发眼部其他病变,如视神经萎缩、*斑发育不良、屈光不正等,亦有原因不明、仅为单纯性眼球震颤者。由于视力差,易早期被家长发现。近年来虽有手术矫正的报告,目的为改善或消除代偿头位,以增进视力,减轻眼震程度,由于病变在脑干、小脑等部位,因此仅做眼肌手术,不可能得到根治,而且有一定的手术风险。我们一方面总结前人治疗经验,一方面结合中医理论,临床上通过中药治疗摸索了一点经验。近5年的随访发现,大多数患者治疗后视力能维持在一定水平,眼球震颤完全治愈,治疗效果满意。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此类患者越早治疗,效果越理想。如能进行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功能(视力提高,视野扩大,减轻或消除患儿的自卑心理压力,减少弱视、代偿性头位、斜视等。坚持早期临床治疗很有意义。本病为疑难性眼病,治疗疗程较长。我们认为这一类疾病应该进行较长期治疗(多在4个月至8个月左右),同时配合矫正视力及低视力训练等辅助疗法,以促进患者尽快达到有用视力。?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