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今天,医疗体系日臻完善,医院中已经成为重点科室,医院甚至仅仅凭借眼科,就能名响全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眼疾病人。本期走进名科室,我们选择了北医院眼科,试图管中窥豹,医院眼病科室的现状。
站在北医三院眼科中心的主楼前,左侧墙壁上的几行大字为前来就诊的人们昭示着它的厚重与强势:“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医院”、“眼科研究所”。
而事实上,北医三院的眼科中心在年10月才建成并投入使用,在短短的十余年内,它就迅速发展为北京市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的眼科中心,它是如何做到的?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采访了北医三院眼科中心的主任医师马志中教授。
起点高定位明确
想采访马志中教授真不容易,不仅采访时间难约,而且就在采访的当天也是时间难挤。虽然已经中午1点左右,其它坐诊的医生都已下班,马志中教授还在手术室忙碌,手术室门口还守着几个患者,希望能让马志中给诊断一下病况。由于马教授刚从手术室出来,就又被病人拉进了旁边的门诊室,我们在一边只好耐心等候。等待中,一位穿病号服的老奶奶走过来闲聊:“是等马大夫的吧?找马大夫的人太多,你得守着别离开,不然又被别人拉走了。”
终于等到了和马志中教授面谈的机会,我们不敢浪费时间,直接就抛出了最初的疑问,对此,马志中教授说:“虽然北医三院眼科中心成立时间并不长,但当初定的起点就很高,医院wilmer眼科中心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眼科,我们的目标定位就是wilmer,我们不想做成最大,但是力求最好。”
因此当初组建医疗队伍时,北医三院眼科中心面对全国广纳人才,并且依托着北京大学的深厚学术背景,凭借北京资源比较集中的地理优势,集合了医教研三位一体,北医三院眼科中心在短短几年内,就迅速发展成为了国内顶尖的眼科。
北医三院集中的一大批国内眼科的知名专家和教授,是北医三院眼科中心成为国内眼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人才保障。马志中教授说:“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科研,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挖掘科学问题,这是我们发展学科总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临床,不脱离实际,这样做出的研究成果才有现实意义,而且也能够很快带动科室的整体医疗水平。医院能治的病,我们能治,医院治不了的病,我们也能治好,对于一些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即便一时找不到好的治疗方案,我们就纳入研究方案,希望能尽快找到解决途径。”
作医院,北医三院的职能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承担着培养后继的医学人才的任务。在北医三院的旁边,就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校区,其前身是北京医科大学。马志中说:“现在医学部的学生都是八年制的,前两年在北大学习生物学等基础课,后六年在医学部这边学习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实践课,我们眼科中心的教授每年都要带研究生、博士等。”
独立自主平等
北医三院眼科中心除了在医疗水平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另一医院眼科的特点就是它独立自主的地位。从眼科中心成立的那天起,它就像香港、澳门一样,是北医三院的特别行政区,在医院里享有相对自主的地位。
首先,在人才引进上北医三院尊重眼科中心自主选择,这使眼科中心能够任人唯贤,始终保有着一支高水平的医疗团队。另外在财政上也是独立的,马志中教授说:“我们眼科中心的收入,三院允许归眼科支配使用。如果我们要购买需要的临床或研究仪器设备,减少了申报审批程序。”因此北医三院眼科中心的硬件设施与国际先进国家的眼科机构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设备在国内是最好的。
北医三院眼科中心的决策核心是教授委员会,设有行政办公室,执行教授委员会的重要决议,为医疗第一线服务。这样的管理体系运作起来更加高效,医院第一线工作者,医院的发展和决策有着更深的体会。马志中说:“我们这里很多行政事务由行政办公室完成,医生就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医疗中去。”
北医三院眼科中心不仅注重医疗水平,在对病人的护理服务上,也是国内领先的。马志中教授说:“护理团队是全国青年先锋号,我们的护士医院中最好的,我们是用西方的护理概念来要求的。医院如果仅仅医疗很强,护理上跟不上,服务质量是不可想象的。”
护士是接触病人最多的医护人员,术前术后的很多事情主要都由护士承担,为了打造一流的护理团队,北医三院对所有的医护人员一视同仁,制定的工作评估制度都是一致的,不管医院编制的人员,在工作上都是平等的。马志中教授说:“我们尽最大努力消除这两者之间的鸿沟,这一点对合同制的医护人员十分重要,我们坚决杜绝人与人之间三六九等的划分。”
这些措施为北医三院眼科中心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医院采访时所见,虽然患者很多,候诊区的患者安静地等待着,毫不嘈杂,候诊区都设有护士站,有疑问的患者可以随时向值班护士咨询,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