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蝶鞍综合征(emptysellasyndrome)系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致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空蝶鞍内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填充了脑脊液,其实称其为“鞍内蛛网膜囊肿(intrasellararachnoidocele)”更为准确,但“空蝶鞍”作为惯用词仍在使用。
病因:
一、鞍隔的先天性解剖变异Buoch尸检例中,发现仅有41.5%鞍隔完整,21.5%鞍隔为2mm宽的环,5.1%鞍隔完全缺如。而在该组中,因鞍隔缺损致原发性空泡蝶鞍的发病率为5.5%。鞍隔不完整或缺如,在搏动性脑脊液压力持续作用下使蛛网膜下腔疝入鞍内,以致蝶鞍扩大,骨质吸收,脱钙,垂体受压萎缩而成扁平状贴于鞍底。
二、脑脊液压力即使颅内压正常,也可因鞍隔缺损,正常搏动性脑脊液压力可传入鞍内,引起蝶鞍骨质的改变。Foley认为慢性颅内压增高造成空泡蝶鞍的可能性最大。
鞍区的蛛网膜粘连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因鞍区局部粘连使脑脊液引流不畅,即在正常的脑脊液搏动性压力作用下,冲击鞍隔,逐渐使其下陷、变薄、开放、待鞍隔开放(缺损)达一定程度后,蛛网膜下腔及第三脑室的前下部可疝入鞍内。
三、内分泌因素在妊娠期垂体呈生理性肥大,可增大2~3倍,多胎妊娠时垂体继续增大,妊娠中垂体变化有可能把鞍隔孔及垂体窝撑大,于分娩后哺乳期垂体逐渐回缩,使鞍隔孔及垂体窝留下较大的空间,有利于蛛网膜下腔疝入鞍内。原发性空泡蝶鞍多见于多胎妊娠的中年妇女可能与此有关。
有内分泌靶腺(性腺、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减退或衰竭者垂体可增生肥大,用相应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可使增生的垂体回缩,从而产生空泡蝶鞍。
四、垂体病变因垂体供血不足而引起垂体梗塞而致本病。垂体瘤或颅咽管瘤发生囊性变,此囊可破裂与蛛网膜下腔交通而致空泡蝶鞍。此外,垂体瘤自发生变性坏死可致鞍旁粘连或引起蛛网膜下腔疝入鞍内。
五、继发性空泡蝶鞍是因鞍内或鞍旁肿瘤,经放射治疗或手术后发生。据国内报道原发性空泡蝶鞍以鞍区粘连所致者居多(约占50%),引起鞍隔缺损、鞍区粘连及垂体萎缩。
影像学诊断空蝶鞍表现为蝶鞍内充满脑脊液,垂体柄延长并与位于鞍底的扁平状垂体相连。垂体柄常被推挤至鞍背前方(图1),在MR矢状位T1加权像上显示较为清楚;而在T2加权像,因受脑脊液流动伪影的干扰而显示不清(图2)。在鞍内囊肿或鞍内肿瘤中,则不会见到这种因脑脊液搏动而产生的流动伪影。有时鞍隔可不完整。影像学检查中常可发现空蝶鞍,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此空蝶鞍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头痛、视力障碍或内分泌功能紊乱是否与之有关?“部分性空蝶鞍”是真正的异常,还是在影像学检查报告中不必提及?需牢记,扁平型垂体,即部分性空蝶鞍,常见于老年人,且激素水平并无异常。在有垂体肿瘤萎缩病史的患者中,无论自发性缩小,还是更常见的药物治疗、卒中、手术或放疗后,诊断继发性空蝶鞍较容易,这些患者的蝶鞍通常扩大。但若不知道既往垂体发生了何种病理过程,则诊断继发性空蝶鞍就较为困难,继发性空蝶鞍可发生于产后垂体坏死、垂体炎或复杂型Rathke囊肿。在这些患者中,蝶鞍形态可能是正常的。大部分继发性空蝶鞍患者中,可见紧贴于鞍底的较小的正常垂体残余,伴或不伴激素水平下降。垂体后叶可异位,或被推挤至鞍背,仅能在轴位T1加权像上观察到。尿崩症罕见,但可见垂体柄阻断效应所致的轻度高催乳素血症(50ng/ml)。在较大的空蝶鞍中,视神经甚至第三脑室下部均可出现下垂,有时是引起视力症状的原因(图3)。如果患者有头痛,往往与空蝶鞍无明确关联,除非存在慢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图4)。骨质侵蚀可导致瘘口形成和脑脊液鼻漏(图5)。